地形地貌主要通過影響地下水的流動、循環以及熱量傳遞等過程來影響溫泉的形成,具體如下:
山區
促進地下水循環:山區地形起伏大,高差明顯,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流動,通過巖石裂隙和孔隙等通道,迅速下滲轉化為地下水。這些地下水在向深部運移過程中,更容易遇到深部熱源,被加熱形成熱水。
利于熱量傳遞:山區巖石受地殼運動和風化作用影響,裂隙發育良好,有利于深部熱流向上傳導。被加熱的地下水在上升過程中,可沿著這些裂隙和通道運移至地表,形成溫泉。像四川西部、云南西部等山區,因地勢起伏大,河流深切,為地下水循環和熱量傳遞創造了良好條件,溫泉資源十分豐富。
平原
形成蓄水構造:平原地區地形平坦,地層多為沉積巖,在長期地質作用下,可形成一些有利于地下水儲存的構造,如向斜構造或透鏡體狀的含水層。當這些蓄水構造與深部熱源有一定聯系時,地下水可被加熱形成溫泉。
影響徑流路徑:雖然平原地區地下水徑流相對緩慢,但在地形微地貌的影響下,如存在局部的凹陷或洼地,會使地下水匯聚,形成相對富集區。這些匯聚的地下水在合適的地質條件下,有可能與深部熱源接觸并被加熱,進而為溫泉形成提供有利條件。例如,華北平原部分地區通過鉆井發現了豐富的溫泉資源,與當地的沉積地層和微地形地貌對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密切相關。
盆地
提供儲水空間:盆地地形四周高、中間低,有利于接受周圍山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,且盆地內通常堆積了巨厚的沉積物,這些沉積物孔隙度較大,具備良好的儲水性能,能夠儲存大量的地下水,為溫泉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。
利于熱量聚集:盆地的地質結構相對穩定,地層具有一定的隔熱性,深部熱量不易散失,容易在盆地深部聚集。同時,盆地周邊的山脈或高地可能存在斷裂構造等導熱通道,使得深部熱源能夠與盆地內的地下水進行熱量交換,從而促進溫泉的形成。例如,柴達木盆地等一些內陸盆地中,就有溫泉分布,這與盆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特點密切相關。